四川省甘孜州康定县“9+3”职业教育计划工程实施情况
发布时间2016-04-11 12:53:34     作者:admin     浏览次数: 次

一、“9+3”职业教育工程概况

(一)“9+3”职业教育工程的提出

2008年奥运会召开前夕,继拉萨“3·14”事件之后,四川藏区发生“3·16”系列事件,给藏区乃至国家社会稳定造成不良影响。为平息事态、消除隐患,加快藏区发展,中央和地方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其中包括四川地方政府实施的“藏区牧民定居计划”、“卫生行动计划”和“‘9+3’免费职业教育”等一系列稳藏工程,简称“三大民生工程”。“‘9+3’免费职业教育”既是落实《四川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的具体举措,也是四川藏区“三大‘民生工程’”的重点。该工程从2009年春季开始试行,至2014年已完成五年计划,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工程已有一个完整的样貌。

(二)“9+3”职业教育工程概要

2009年,四川省首次提出“9+3”职业教育工程,随后,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州省毕节地区、云南省部分市州、青海省等地也开始实施该工程。

2009年,四川省政府决定,从当年起,每年从四川民族地区(甘孜、阿坝、凉山“三州”为主)已经完成9年制义务教育未考上高中的学生和高中毕业未考上大学的毕业生中,选送学员到四川内地的100余所职业技术学校(院)接受为期3年的职业技术教育。

四川省政府提出的发展目标是:实施藏区免费职业教育5年计划,20092013年,每年组织1万人5年组织5万人以上到内地免费接受中职教育;同时,支持藏区内发展职业教育,年招生规模发展到4000人以上。2010年起,向省内其他民族地区扩展,彝族聚居区每年计划选送1万人赴内地接受职业教育。总体预计5年达到10万人以上。截至20116月,四川内地100余所职业技术学校招收甘孜、阿坝、凉山学员共计超过5万名,并正进一步扩大。

(三)“9+3”职业教育工程资助方案

受教育期问,政府对到内地中职学校就读的藏区学生给予免除学费、补助生活费和杂费等资助。具体标准为:一是资助在内地中职学校就读的藏区学生3年间的学费(每生每年2000元)、生活费(前两年每生每年3000元,第三年每生1500元),以及交通、住宿、书本等杂费(每生每年1500元、冬装费每生每年300元、工作经费每生每年500元),总计资助每生每年7000元。二是将在内地中职学校就读的藏区学生整体纳入当地“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范围,参保资金中的财政补助资金按现行政策执行,个人缴费部分由省财政补助。三是对在藏区内中职学校就读的学生同样给予免除学费、补助生活费的资助,具体标准:资助3年学费(每生每年3年学费,每生每年2000元),3年生活费补助(前两年每生每年1500元,第三年每生750元,总计一、二年级每生每年3500元,三年级2750元)。以上政策所需经费除国家生活补助费每生每年1500元外,其余由四川省财政承担。按照上述规定,政府三年共给学员在读期间补贴费用平均达到21000/人。截至20123月,国家、四川省和市州共计投入资金7.19亿元。学成毕业后,这些学员除了享受其他职业教育学生的相同待遇外,还由政府安排顶岗实习和就业。

(四)“9+3”职业教育工程的提出意义

1.实施藏区免费职业教育是藏区发展的现实需要

藏区自然条件差,经济基础弱,群众科学文化素质有待提高,受宗教影响较大。省委提出的藏区工作总体思路,把实施藏区免费职业教育放在重要位置,通过抓教育夯实藏区发展基础,以提升劳动者文化技能素质作为促进藏区和谐发展的根本。

2.实施藏区免费职业教育是实现藏区长治久安的固本之策

四川藏区的稳定和发展,事关全省和全国稳定大局。保持藏区稳定,关键在人心;实现藏区长治久安,关键在发展。通过大力发展藏区免费职业教育,能更好地凝聚人心,能更有力促进藏区经济社会发展、改变藏区落后面貌,能更有效巩固党在藏区的执政基础,能更有利改善民生、确保藏区社会政治稳定。

3.实施藏区免费职业教育是帮助藏区群众脱贫致富的重大惠民工程

加快职业教育发展,实施藏区免费职业教育,组织藏区学生到内地接受高质量职业教育,可以有效提高其就业和创业能力,对促进藏区就业和再就业,帮助广大农牧民群众脱贫致富具有重要意义。

4.实施藏区免费职业教育是省委、省政府重大战略部署

积极组织藏区学生到内地免费接受职业教育是省委、省政府立足藏区实际,着眼未来发展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今年春季,甘孜州率先试点,得到了藏区广大群众衷心拥护和热烈欢迎,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实践证明,省委、省政府的战略决策是完全正确的。

二、“9+3”职业教育工程现状调查

(一)“9+3”职业教育工程取得的成绩

1.解决了弱势群体的教育问题

“9+3”工程的提出的初衷就是要解决社会上闲散人员的就业问题。这些人员在初中毕业后甚至初中未毕业就流入社会,没有稳定的工作,收入低,成为社会的弱势群体。为了帮助他们就业,找到合适的工作,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帮助很多无业人员解决了就业问题。

2.对维护民族稳定起了重要的作用

把大量的社会闲散人员集中起来接受职业培训,提高他们的就业水平。很多学员进入内地求学,感受到内地的生活环境和状况,认为自己以前“活的像头牛”,希望能习得一技之长,提高生活质量。

(二)“9+3”职业教育工程存在的问题

1.学生入学把关不严

在2009年刚实行“9+3”计划时,入学门槛低,招的学生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年龄跨度大。从《康定县“9+3”免费中职学校第二批录取名单》中可见一斑,有8名学生已经25岁,而最小的只有13岁;有的学生已经高中毕业,而有的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为了完成万人计划的目标,甚至把一些已经结婚怀孕的妇女招进来。有的学生虽然初中毕业,由于 “知识悬空”或语言障碍,专业知识和技能无法发展。甘孜州的“9+3”计划前后到校报名入学5630名,小学及小学以下回州补习的602人。

“跳级现象”:有些藏区学生本来在学校读书,但由于外出打工或放虫草假(挖虫草是部分藏区居民的一个重要的收入来源,这些地方的学校会在五月份时放虫草假)的原因而中途辍学一两年,等再次回到学校时觉得自己年龄大了就会直接跳到四年级。这时学生听不懂教师讲的内容,就会一点点的丧失学习兴趣和信心。在“9+3”学生中不乏有这样经历的学生。

2.“9+3”学生文化不适应

对学校来说,这些学生难管难教。由于“9+3”学生多数是藏族学生,由于藏文化和汉文化的差异,很多学生到了内地职业学校后不服从学校的管理制度,给职业学校的管理带来了很到的挑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很多地方专门为内地职业学校配备双语干部来专门管理藏族学生。例如,9月24日,从阿坝州里抽调41名后备干部和41名双语干部,下派到各学校协助开展学生的管理工作,于10月成立了“9+3”免费教育计划驻蓉协调小组来负责有关工作。

对学生来说,不适应内地的生活。藏族学生离开家乡来到成都,他们面临着一个全新的文化环境,很容易造成他们对汉族文化的不适应。遇到这种情况,他们都会寻找同民族学生寻求心理安慰,而不会寻找汉族学生,这样会加重汉族和藏族学生间的隔阂,形成恶性循环。

3.非“9+3”学生的心理落差

由于“9+3”学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政府给了他们很多优惠政策,例如:免除学费、住宿费,报销来回车费,发生活补助等等措施,而且学校对他们也比较宽容,如果违反学校纪律,惩罚较轻。这就使得非“9+3”学生产生心理落差:自己学习比他们好,也更遵守校规校纪,待遇却不如他们好呢?

三、对“9+3”职业教育工程的几点建议

(一)提高义务教育质量

加强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注重教育质量的提高,使更多的藏区孩子能考上高中,而不是初中未毕业或毕业之后就进入社会工作,沦落为弱势群体。扎西校长也说“义务教育的质量和‘9+3’计划的招生人数成反比”。

(二)“9+3”职业教育工程的目标要重新定位

1.实现培养人才的本土化、专业设置的本土化

在“9+3”计划的实施过程中,坚持“育人为本、重德强技、全而发展”的育人理念,遵循“第一年注重养成教育,打牢学习基础;第二年注重技能培养,促进学有所长;第三年注重顶岗实习,推进学生就业”的培养思路,创新培养模式,探索总结出了一套适合藏区学生特点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措施和办法。

2.专业设置应根据社会需及时要做出调整

一项针对就业意愿的调查显示,接受调查的学员中,49.2%的学员毕业后特别想回藏区工作,这当中又有70%的人想从事公务员工作;愿意留在内地工作的只占38.5%,还有8%的人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在这些学员看来,当公务员是适应成本较低的选择,但前提是在家乡为好。可见“9+3”学员多数仍愿意回到藏区工作,因此,学校的专业设置应考虑到学员毕业后的流向,专业设置要与藏区的经济发展需求相吻合。

(三)提高中职教育质量,由重视入学和就业两头到重视全过程

从现行的“9+3”计划实施的模式来看,较为注重人才培养的“两头”,即入学和就业。这是因为在“9+3”项目实施的初期,而临着诸多的民族性困难,需要通过重视这两个方而,来促使“9+3”项目的顺利实施,并且得到藏区人民的高度认可。然而,随着“9+3”计划的推进,特别是“9+3”计划实施以来对藏区人民带来的巨大利益,“9+3”计划已经在藏区深入人心。因而在“9+3”计划的后续发展阶段,必须要在重视入学和就业的基础上,强化对人才培养过程的重视,这样才能回归教育“培养人”的最终目的上。

(四)从外推到内生——从一个政治任务变为中职教育自身的良性发展

基于“9+3”职业教育工程的成功经验和丰硕成果,我们不得不反思“9+3”工程的进一步拓展和发展,其首要问题在于厘清“9+3”工程的动力来源问题。“9+3”工程起源于藏区稳定与发展的政治任务,然而,随着项目的成熟,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必然要面临市场的考验。因此,在“9+3”工程的后续发展过程中,要逐渐将这种单一的政治任务转化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即职业教育如何适应这种多样化的生源对象,如何在特殊生源的背景下,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这是“9+3”工程实施以来对我国职业教育提出的重要课题。随着职业教育竞争的加剧,如何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构建多元的人才培养模式,并构建一个长效机制,为其他民族地区提供借鉴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