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杂居区主体与非主体民族学生学业成就差异问题
发布时间2017-05-25 21:26:57     作者:admin     浏览次数: 次

我国在全面普及义务教育后,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就成为主题。少数民族教育一直以来就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点,提高民族地区的教育质量更是重中之重。提高少数民族教育质量,促进少数民族教育公平,已成为我国政府和教育部门的迫切期望。随着我国对基础教育投入力度的加大和对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政策倾斜,民族地区的义务教育事业无论在办学规模、标准化建设,还是在教育经费投入方面均有了质的改善。但民族地区的教育发展水平仍然较低,与我国发达地区相比仍然存在差距,其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业成就要普遍低于非民族地区的学业成就。学业成就是教育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关注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质量就不可忽视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业成就。

一、木里县概况

木里县全称为木里藏族自治县,位于凉山彝族自治县的西北部,青藏高原的东南缘,横断山脉中段东侧,是青藏高原向东南云贵高原的过度地带,地势北高南低。境内的西北部是山原地貌、东南部是中山地貌,西南部是高山深切割地貌。木里藏族自治县境内气候特点是冷热两季交替、干湿两季分明、雨季集中、年温差小、日温差大、辐射强烈,无四季区分。木里县面积共13252平方公里,下辖3个区、1个镇、28个乡。全县共有21个民族中有藏族4.55万人,占总人口的32.76%,彝族4.28万人,占总人口的30.8%;汉族2.59万人,占18.66%;蒙古族8997人,占6.48%;苗族8910人,占6.42%;纳西族4830人,占3.80%;其他少数民族1935人,占总人口的1.39%。[1]木里县是典型的多民族杂居地区。

木里县屋脚蒙古族乡成立于1984年,位于木里藏族自治县西南面,为两省三县(四川省、云南省、盐源县、木里县、与宁蒗县)交界处,距木里县城174公里。屋脚乡属于平坝地貌,山高,沟谷深,自然植被稀疏,洪水季节易受山洪、泥石流、崩塌等自然灾害的袭击。全乡总面积307.8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8人,辖2个行政村,12个村民小组。屋脚乡居住着蒙古族、彝族、汉族三个民族,2015年总人口为2460人,其中彝族1659人,占总人口的67.44%;蒙古族780人,占总人口的31.71%;汉族21人,占总人口的0.45%。[2]木里县固增苗族乡距木里县城121公里,海拔2200米,幅员面积388.87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8.7人,辖4个行政村、19个村民小组。固增苗族乡居住着苗族、汉族、彝族、藏族、壮族等五种民族,2014年总人口为3313人,其中苗族1071人,占总人口的32.4%;汉族796人,占总人口24%;藏族1071人,占总人口32%,彝族349人,占总人口10.5%;壮族20人,占总人口0.6%。[3]

二、木里县主体与非主体民族学生学业成就差异

马戎认为,主体民族或主流族群是指在一个多族群的国家或地区内,在政治、经济领域里占据主导地位的族群,绝大多数情况下,它也是人口占多数的族群。[4]本文中的主体民族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人数占多数的民族,大多数情况下,学校内的主体民族学生也即是当地(乡镇)的主体民族。在考察中发现,木里县主体民族与非主体民族学生的学业成就在不同学校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但总体来说,木里县主体民族与非主体民族学业成就存在差异。

(一)屋脚蒙古族乡——屋脚乡中心校

屋脚乡中心校(见图1)2016年在校生共208人,其中彝族173人,蒙古族35人,即主体民族为彝族,非主体民族为蒙古族。学生的民族构成与屋脚乡的人口构成一致。屋脚小学开设语文、数学、思想品德、体育、美术、音乐、信息技术、法制,共八门课程。通过对屋脚乡中心校中不同民族学生的学业成绩进行分析发现,当地主体民族——彝族学生的学业成绩要普遍优于非主体民族学生。

 

 

 
   

 

1  屋脚乡中心校

 

在课堂表现方面,彝族孩子的学习兴趣和课堂表现上更为积极主动,而蒙古族学生则表现为学习不努力,上进心不高。在学习成绩方面,学校的主体民族——彝族学生的学习成绩较好。对屋脚小学2015-2016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和下学期期末考试成绩进行分析发现,1-6年级的蒙古族学生的语文、数学平均分都低于彝族学生(详见表1、表2)。其次,对2015-2016学年上学期和下学期期末考试中蒙古族和彝族学生的平均分、优秀率和及格率进行分析发现,不管是在语文科目上还是在数学科目上,蒙古族学生的平均分、优秀率和及格率要低于彝族的学生。特别是在及格率方面,蒙古族学生的及格率要远远低于彝族学生(详见表3、表4)。

1:屋脚小学1-6年级2015-2016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平均分分析

 

年级

科目

彝族

蒙古族

一年级

语文

34.24

17.5

数学

39.77

16

二年级

语文

41.02

40

数学

44.41

41.5

三年级

语文

41.68

30.18

数学

42.67

34.32

四年级

语文

38.6

34.5

数学

36.81

36.25

五年级

语文

34.29

28.56

数学

38.36

30.83

六年级

语文

47.31

44.64

数学

50.02

43.29

 

2:屋脚小学1-6年级2015-2016学年下学期期末考试平均分分析

 

 

年级

科目

彝族

蒙古族

 一年级

语文

25.81

12.75

数学

41.83

19.42

二年级

语文

50.9

38.25

数学

59.35

35.97

三年级

语文

55.88

46.7

数学

52.13

43.6

四年级

语文

50.01

43.5

数学

37.04

30.67

五年级

语文

54.43

42.5

数学

37.46

31.78

六年级

语文

50.3

43.64

数学

43.68

33.29

3:屋脚小学2015-2016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成绩分析

 

 

民族

语  文

数   学

彝族

40.85

3.46%

16.18%

42.88

6.36%

21.38%

蒙古族

33.21

2.86%

5.71%

35.37

5.71%

5.71%

 

4:屋脚小学2015-2016学年下学期期末考试成绩分析

 

民族

语  文

数   学

彝族

47.52

5.08%

35.03%

45.57

10.17%

28.24%

蒙古族

41.24

3.03%

27.27%

34.64

0

24.24%

 

最后,对彝、蒙学生2015-2016年上学期和下学期的成绩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上学期期末检验结果为:蒙古族学生成绩(M=68.59,SD=38.78)显著低于彝族学生成绩(M=83.73,SD=37.49)。t(206)=-2.17,p<0.05,差异显著。下学期期末检验结果为:蒙古族学生成绩(M=75.88,SD=39.71)显著低于彝族学生成绩(M=93.08,SD=46.21)。t(208)=-2.01,p<0.05,差异显著。即彝、蒙学生的成绩差异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即差异显著。

(二)固增苗族乡——固增苗族乡小学

固增苗族乡小学(见图2)2016年在校生共291人,其中苗族125人,藏族89人,彝族47人,汉族28人,壮族2人,侗族1人,其中苗族为主体民族,其他民族为非主体民族。学生的民族构成与固增乡的人口构成基本一致。固增苗族乡小学开设语文、数学、体育、美术、音乐、信息技术、劳技、科学、思想品德、书法共十门课程。

 

2 固增苗族乡小学

对固增苗族乡小学2015-2016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和下学期期末考试成绩进行分析发现,汉族学生的语文和数学的平均分、及格率和优秀率明显高于苗族、彝族和藏族的学生;苗族学生的平均分、及格率和优秀率虽然高于彝族和藏族的学生,但差异不大(详见表5、表6)。

5:固增苗族乡小学2015-2016学年上半年期末考试成绩分析

 

民族

语文

数学

平均分

(分)

及格

%

优秀

%

平均分

(分)

及格率

%

优秀率

%

汉族

71.86

82.14

35.71

74.75

82.14

50

苗族

65.74

75.2

30.33

61.94

56.8

30.41

彝族

63.57

70.2

25.53

57.78

54.29

23.34

藏族

60.5

68.85

21.92

55.38

52.12

21.33

 

6:固增苗族乡小学2015-2016学年下半年期末考试成绩分析

 

民族

语文

数学

平均分

(分)

及格

%

优秀

%

平均分

(分)

及格率

%

优秀率

%

汉族

77.79

92.86

50

80.5

85.71

64.29

苗族

69.89

78.4

31.2

70.25

73.6

36

彝族

68.18

73.91

28.26

67.87

69.57

34.78

藏族

65.8

70.91

24.7

64.6

66.29

31.46

其次,该校苗族学生在课堂表现良好,在学习上认真努力,爱学习;彝族学生表现为胆大调皮,上课爱捣乱;藏族学生爱贪玩,不喜欢学习;汉族学生则表现平平。图3中的四张图片是2016年4月28日下午5点左右在固增小学拍摄的,这个时间是学生的自由活动时间,从第一张图片中我们可以看到有很多孩子在操场上玩耍。剩余的三张图片是在三年级的一个教室中拍摄的,虽然是自由活动时间,但是仍有6、7个孩子在座位上做功课。经询问,这些在学习的孩子均是苗族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应出,苗族的孩子在学习上是非常认真努力的。

 

3  固增苗族乡小学自由活动时间

综上所述,不同学校中民族学生的学业成就显现出不同的差异性,凸显了民族学生学业成就问题的复杂性。屋脚乡中心校彝族学生的学习成就明显优于蒙古族学生,即主体民族的学业成就高于非主体民族的学业成就。固增苗族乡小学则是苗族学生在学习习惯和课堂表现优于其他民族,主体民族苗族学生的成绩要优于藏族、彝族,但低于汉族学生。因此,主体民族的学业成就与非主体民族学业成就存在多种差异情况。学生的学业成就是衡量学生发展的重要指标,同时学生的均衡发展也是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木里县显现出来的主体民族与非主体民族学生学业成就差异问题是非常值得关注的。

三、民族杂居区主体与非主体民族学生学业成就差异的原因分析

学生的学业成就状况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看似简单的学业成就,背后却是社会因素、经济因素、文化因素、心理因素、教育因素等多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当地地理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家长的教育观念和学生自身因素等是少数民族民族学生学业成就的主要原因。

(一)复杂的地理环境

木里藏族自治县,位于凉山彝族自治县的西北部,处在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的结合部,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境内有太阳山、宁朗山脉、贡嘎山脉,这三大山脉的峡谷中,雅砻江、木里河(理塘河)、水洛河(冲天河)自北向南,纵贯全境把境内土地切割成四大块。复杂的地理环境使得木里的交通闭塞。木里县主要的交通方式就是公路,西昌距木里大约273公里,西昌客运总站每天往木里发送4辆客车,分别是07:00、07:20、07:40和08:20四个班次。这254公里的公路,一般来说顺利的话要走7-8个小时,如果遇到修路、泥石流或者其他突发状况,就要8-9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笔者2016年4月21日从西昌乘坐08:20的班车出发,到下午17点左右才到达木里县城,一共行驶大约9个小时。客车穿行在大山之中(见图4),在行驶的公路上,一旁是被开凿的山体,另一边就是悬崖或者河流。期间客车多次因为前方修路堵塞而停下等待(见图5)。木里县复杂的地理环境影响了交通的发展,交通的闭塞使得木里对外交流较少。同时,其县内的交通状况更是十分的不便。

 

4 西昌到木里的途中的大山

                       

 

5 西昌到木里途中因前方修路而堵塞的公路            图6 途中泥泞的路段

木里县城处在大山的包围之中(见图7),县城内有一所客运汽车站。由于木里县的交通发展落后,有些乡镇还未通车,所以汽车站主要对某些乡镇发送班车(详见图8)。但是到达各个乡镇的班车并不是按时按点发车,一方面是因为木里县内的公路状况不好,公路时常因为泥石或者滑坡而破坏(见图9),因此只有道路通畅时,客运站才会发车。另一方面是由于木里县地广人稀,可能某天去同一个乡镇的乘客就只有几个人,所以只有去同一方向的乘客达到一定的人数,客运站才会发车。而班车往往是“有去无回”,因为不知道下次回县城的班车何时会发出。

 

7 大山包围中的木里县城

 

 

8 木里县客运站车程表

 

 

 
   

9 木里县遭遇泥石流的通乡公路

 

在考察的过程中,木里县到固增有班车,但是到屋脚蒙古族乡没有班车,综合现实情况和考察计划,笔者一行人先乘客车到达瓦厂镇,随后再到固增苗族乡和屋脚蒙古族乡进行考察(见图10)。固增苗族乡的交通状况较好,开车大约1个小时到达。瓦厂到屋脚蒙古族乡开车大约需要4个小时。

 

10 路线图

木里县复杂的地理环境决定了交通发展的滞后,交通的闭塞使得各个地区之间往来变得困难,因此形成了相对封闭的社会环境,学校教育也深受影响。与固增苗族乡相比,屋脚蒙古族乡的交通更为不便。屋脚蒙古族乡居住着蒙古族和彝族,而这两个民族往往是各自聚居,并且隔着一定的距离。在蒙古族的村子里几乎找不到彝族的人家,在彝族的村子里找不到蒙古族的人家。同时由于交通闭塞,使得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也变得困难。所以,蒙古族的孩子在接受学校教育之前,交往的同伴是自己本民族的人,与人交流的语言也是本民族的语言,彝族的孩子也是如此。这种状况会延续到学校内,在学校中往往也是蒙古族学生和自己本民族的学生更亲近,而彝族学生则和彝族的孩子更为亲近,而这种亲近会逐渐转化为在学习上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的趋同,其中最明显的体现就是屋脚乡小学彝族和蒙古族的学生学业成就的显著性的群体差异。而这种状况在固增乡内较少,固增乡境内有着苗族、彝族、藏族和汉族,这四个民族之间是相互杂居的,不同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以前就开始与不同民族的孩子交往,所以在固增小学中不同民族之间的学业成就差异并不大。所以复杂的地理环境也是促成主体民族和非主体民族学生学业成就差异的原因之一。

(二)不同民族的经济状况

教育作为社会的一个子系统,必然受到社会的影响。“族群分层”是从社会学的重要研究专题“社会分层”转借来的。一般来说,社会分层研究的是在一个社会中,所有成员在社会地位上的分化与流动,是各类人的结构性的不平等,人们由于在社会等级制度中的地位而有着不同的获得社会报酬的机会。而“族群分层”是在“社会分层”中引入了“族群”的因素。“族群分层”的研究对象是不同民族之间由于其结构性差异所引起的不平等,其目的是为了考察在一个社会的“社会分层”结构当中是否含有一定程度的族群背景。[5]社会不平等在一定程度上是否反映的是族群之间的不平等,各族群是否存在相同的社会流动机会。不同民族之间除了在文化传统等方面存在差异之外,在经济“阶层”和政治“地位”方面也存在差异。

在屋脚蒙古族乡和固增苗族乡不同民族的经济状况是存在差异。例如,屋脚蒙古族乡的主体民族为彝族,非主体民族为蒙古族。在屋脚蒙古族乡中存在着族群分层的现象,主要表现为彝族在政治和经济地位上占据优势地位。彝族在当地占多数,不管是在政府还是在行政部门当中,都是彝族人都是占多数。其次,在经济方面,彝族同胞的经济来源多是外出打工,蒙古族同胞的经济来源多是种地和放牧的收入。彝族家庭的经济状况大体上要好于蒙古族家庭的经济状况。彝族外出打工多,经济状况较好,族群人数占优势,对外界了解多,因此会形成一种优越感,所以导致蒙古族在社区边缘化。外出打工的彝族家长看到了外面世界的美好,同时也认识到知识对孩子未来的重要性,所以会对孩子的学习更为重视。家长对孩子学习的态度会间接影响孩子对学习的态度,所以屋脚乡彝族学生的学业成就会优于蒙古族的学生。

(三)不同的民族文化

 文化对教育也有一定的影响,这在民族地区尤为明显。木里县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民族文化。民族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对学习的态度。例如,木里县的苗族仍然保留着农耕文化,去世的人会得到厚葬,亲人每年都在特定的时间为其扫墓祭奠。同时苗族人会在家里供奉神龛(见图11),以祈祷丰收和家人平安。苗族历史文化悠久,多次的迁徙和长期改造自然的经历,使得他们对自然充满敬畏之心。苗族学生在学校表现为胆小听话,认真学习,这与他们的民族文化分不开。

 

11 苗族人家里供奉的神龛

屋脚乡的蒙古族信仰达巴文化。木里县的蒙古族有“纳日”和“纳惹”之分,其中居住在屋脚乡屋脚村、利家嘴一带的“纳日”是自晋代以来就定居在当地的世居民族,他们与云南省丽江地区的永宁、四川省盐源县左所一带居住的“纳日”同属于一个支系。[6]据屋脚小学的教导主任杨主任介绍,当地的蒙古族常常会请达巴做法事,一年大概会做5-6次。每当做法事的时候,蒙古族的家长都会到学校把自己的孩子接回家中。我们老师了解到这种情况之后,都会极力的反对蒙古族的家长这么做。”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蒙古族孩子的学习态度。其次,屋脚乡的蒙古族实行的是大家庭制,即以母系血亲为纽带的大家族生活在一起。蒙古族的家里通常会有十几口人,所以家里一般会很大,而且会有很多房间(见图12)。舅舅是家里的大管家,管理整个家庭的生活开支。即使家里的某个人没有收入来源,家里的其他成员也还是会养着他。因此,蒙古族的孩子就表现为竞争观念小,学习不求上进,安于现状。这就会造成蒙古族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成绩低下。

 

12 屋脚乡蒙古族某个大家庭居住的房子

与木里县的其他民族相比,彝族不像其他民族那样有着深刻而虔诚的宗教信仰。彝族虽然也会对去世的人实行土葬,但是却很少再去祭拜。彝族也很少有人信仰藏族人信仰的佛教,所以他们也很少去寺庙拜佛。正是由于彝族与我国主流文化的接触较多,所以彝族学生受到自己本民族的文化影响就较小,所以,彝族家长十分鼓励孩子在学校要努力学习。

木里县的藏族则信仰佛教文化,他们对佛教十分虔诚。有些藏族家里有多个儿子的,会送其中一个儿子去寺庙里当和尚接受寺庙教育(见图13)。藏族人每个月都到去附近的寺庙去拜佛,带着自己做的酥油或者其他物品去供奉神明。藏族人家里只要事,一般都会去寺庙里请教喇嘛。因此,藏族这种凡事诉诸于神明的方式会让藏族人与其他民族相比更具有洒脱的性格。所以,藏族的孩子在学校里一般都是比较贪玩,调皮的。

 

13 瓦厂镇木里大寺佛学院的和尚生

 

 

14 佛学院老师检查学生背诵经文

(四)学校环境的影响

学校环境对学生的学习成绩有着重要影响。学校环境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教师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和学生之间的交往对学习成绩的影响。

首先,教师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以屋脚小学为例,屋脚小学共有27名教师,其中汉族教师3人,彝族教师9人,蒙古族教师3人,苗族教师2人,藏族教师1人。民族地区的学前教育薄弱是普遍问题,屋脚乡也不例外。在屋脚乡不管是彝族还是蒙古族的孩子,低年级的学生汉语基础都比较差。因为他们在上学之前在家里说的都是自己本民族的语言,同时他们在接受义务教育之前也没有接受过学前教育。所以,他们在上一年级的时候,汉语是没有任何基础的。据屋脚小学的杨主任介绍,小学1-3年级的孩子汉语水平不高,许多孩子都听不懂老师讲的汉语,学校的彝族老师多,所以有些彝族教师在个别辅导时,对彝族的孩子讲本民族的语言,彝族孩子听得懂,学的也快。”彝族孩子在学校中的这种优势,对学习成绩有一定的影响。而蒙古族的孩子则无法享受到这一“待遇”,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彝族和蒙古族学生的学习成绩的差异。其次,学生间交往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屋脚小学学生间的交往表现为同一个民族之间的学生交往较为密切。“同伴关系,尤其是友谊,在儿童和青少年的人格和社会性发展中有着许多的重要作用。”[7]蒙古族的学生更倾向学生同蒙古族的学生交往,而蒙古族的学生在整体上都呈现出一种厌学的态度。而彝族学生与蒙古族学生相比学习态度较好,所以彝族学生在整体上的学业成就要优于蒙古族学生。因此,学生间的交往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

(五)家长的教育观念

不同民族的家长在教育观念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对不同民族学生学业成就的差异有一定的关联。随着社会发展和九年义务的普及,民族地区的家长也越来越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目前,木里县已基本实现了九年义务教育,家长也渐渐更加关注孩子的教育问题。但不同民族的家长对孩子教育的重视程度是不一样的。与蒙古族相比,彝族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更为关注。蒙古族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态度是,会让孩子完成义务教育,孩子学的好不好是孩子自己的事,不会管孩子学的好不好。彝族家长更为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笔者在木里县城随机访问了一个35岁左右的男子,彝族,据其介绍,“全家在木里县租了个十多平方的房子,就是为了照顾孩子在全县最好的小学(县城关小学)上学。老婆在家里种地,种洋芋和玉米,收成一年2000-3000,我有时做零工有时外出打工,都是为了孩子能好好上学。”在屋脚乡也是如此。彝族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态度更为严格一点,彝族家长会要求孩子要学习认真。而藏族家长则认为只要孩子能吃饱穿暖就行,学习不好家长也没办法。所以,屋脚乡中心校中彝族孩子的学业成就要明显高于蒙古族的学生。家长的教育态度对学生学习成绩的高低也有一定的影响。

四、促进民族杂居区不同民族学生提升学业成绩的探索

促进民族杂居区不同民族学生提升学业成绩的可以通过改变对民族地区经济扶持的方式,激发各民族的积极性、创建良好的社会氛围、普及学前教育,提高民族学生基础、适当配置不同民族教师,提高教师的多元文化素质、鼓励不同民族学生间的交流、培养家长良好的教育观念、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等方面来进行。

(一)改变对民族地区经济扶持的方式,激发各民族的积极性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较为滞后是多种原因造成的结果,例如自然条件的制约、人力资源开发匮乏等等。目前政府对民族地区的扶持方式主要是“输血”,即一味的将资源或资金往民族地区输送。当然,在民族地区的发展过程中,接受其他地区提供的资源或资金是必不可少的。但是,“输血”的扶持方式并不是长久之计。如果仅仅将“输血”作为改变民族地区发展落后的唯一方式,那么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民族地区发展的内生力。因此,政府要改变对民族地区经济扶持方式,由“输血”改为“造血”,激发各民族创造的积极性。经济发展的动力来源是“人”的发展,“人”的发展主要通过教育来培养。所以,要加大对民族地区人力资源的开发,可以根据民族地区特有资源和需要来发展职业教育。通过职业教育来带动当地产业的兴起与发展,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的改善。让各族人民意识到教育是改变命运的重要途径,提高少数民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业成就。

(二)普及学前教育,提高民族学生基础

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中的基础,学前教育的质量影响着整个教育的质量。民族地区要进一步普及学前教育,提高民族学生的基础。学前教育在一个人的教育生涯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在民族杂居区地区。民族杂居地区的人们往往都有自己的民族语言。民族杂居区的孩子在接受义务教育之前很少接触到汉语,与周围人的交流大部分是使用本民族的语言。而义务教育中各个科目主要通过汉语教学,这就增加了很少接触汉语的少数民族学生学习的难度。因此,民族地区的学前教育是尤为重要的。普及学前教育,提高民族学生的基础是提高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成绩的重要前提。要发展少数民族的学前教育,首先就是要有国家财政经费的支持。固定充足的国家财政经费支持是民族地区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保障。其次,要突破民族杂居区学前教育发展的瓶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在学前教育的发展任务中提出“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因此要鼓励西南民族杂居区因地制宜地创办各种形式的学前教育机构。最后,要开发具有民族特色的学前教育课程。目前少数民族儿童在幼儿园接受的是汉语教学,在进入幼儿园后的语言环境发生变化,所以少数民族儿童需要对自己本民族语言与汉语进行转换。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幼儿的思维正处于前运算阶段,而前运算阶段的思维具有不可逆性,[7]因此少数民族儿童在本民族语言与汉语转换的过程中会遇到相对大的困难。所以,要在民族杂居区创办双语幼儿园,开发具有民族特色的学前教育课程。让民族杂居区的少数民族儿童在接受学前的时候,实现自己本民族语言环境和汉语言环境的平缓过渡。

(三)提高教师的多元文化素质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多元文化共存是不争的事实。西南民族杂居区地处中国西南部,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传统孕育了丰富多样的文化环境。木里县就是一个典型的民族杂居区,有着独特的多元文化环境。因此,西南民族杂居区的基础教育就面临着文化多样性的现实,而学校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所以,教师应该具备多元文化素质。屋脚乡中心校的教师主要是由当地的主体民族——彝族构成的,这与其他民族地区的教师情况是不同。例如,在西双版纳地区,学校的教师大部分是汉族教师。有学者提出要提高民族地区教师的多元文化素质也是针对汉族教师的。但是在木里县内,学校的汉族教师却只是是占了很小的一部分,大部分的教师是由本地的主体民族构成。(一般情况下,当地主体民族教师占多数)。所以,屋脚乡的教师的多元文化素质的培养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不仅汉族教师要具备多元文化素养,少数民族教师也要具备多元文化素养。教师是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当地的少数民族教师同样也缺乏多元文化素质,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难免会对不同民族的学生有所偏颇。首先,民族地区的学校通过选择对教师进行多元文化教育的培训机构,来增进教师的多元文化技能与知识。其次,在社区培养各少数民族团结互助的氛围,加强学校与社区的合作,发挥社区对于教师多元文化素质培养的作用。

(四)鼓励不同民族学生的交流

在少数民族地区学校往往存在一个共同的现象,即在一个有着多个民族学生的学校当中,学生更倾向于和本民族的同学交往,与本民族同学的关系也更亲密。如此,就会使一些学生就会出现从众心理,本民族同学的学习态度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其他同学。学生间的同辈交往的状况也是影响学生发展和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鼓励不同民族学生之间的友好交流与交往。首先,学校可以通过一些课外活动和校本课程等多种方式、多种途径的来开展一些民族特色活动;让学生不仅了解本民族的知识与文化,同时也了解其他民族的知识与文化。其次,因此学校要创设良好的校园环境、社区要创设良好的社区环境来鼓励不同民族学生间的了解与交流。通过鼓励不同民族学生的交往,提高蒙古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蒙古族学生的学习成绩。

(五)培养家长良好的教育观念

广义的教育包含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发生在人生的早期,并且与人的发展终生相伴。家庭教育不仅关系到学生的成长,而且也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其中,家庭教育中家长的教育观念是对学生发展的影响是最为深刻的。少数民族地区由于教育发展的滞后性,导致大部分学生家长没有接受到学校教育,因此他们也意识不到教育的重要性。所以要从多种途径来培养家长良好的教育观念。学校和社会可以通过组织一些活动来培养家长良好的教育观念。学校可以通过在学校举办的活动或者家长会的时候来提高家长的教育观念。社会可以通过组织一些社区活动等方式来提高家长的教育观念。通过学校和社会一系列的活动来培养家长的教育观念,要让家长认识到孩子的教育是十分重要的。

参考文献:

[1][2][3]木里藏族自治县年鉴编纂委员会.木里藏族自治县2015年年鉴[M].开明出版社,2015:306,328.

[4][5]马戎.民族社会学——社会学的族群关系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490.

[6]木里藏族自治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木里藏族自治县县志(1991-2006)[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0:562.

[7]Jeanne Ellis Ormrod.教育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72.

[8]陈帼眉.学前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93.

[9]谢应宽,田兴江,吕晓.西南民族地区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瓶颈与突破[J].学前教育研究,2014(4).

 

 

 

 

 

 

 

 

 

 

 

 

 

 

附录:考察计划

一、调查时间

2016年4月20日——5月3日

二、调查地点

本次考察的主要地点为木里县、瓦厂镇、固增乡、屋脚乡等。

三、调查方法

本次考察使用的设备如下:单反相机、录音笔、笔记本等。本次考察综合运用、访谈、文献、实地调查等方法。

四、调查目的

随着我国对基础教育投入力度的加大和对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政策倾斜,民族地区的义务教育办学规模、标准化建设等方面均有了质的改善。但民族地区的教育发展水平仍然较低,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业成就要普遍低于非民族地区的学业成就。学业成就是教育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关注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质量就不可忽视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业成就。通过对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的瓦厂镇、固增乡和屋脚乡等地的考察,以多所学校的校长、教师、学生等人的访谈及观察记录为主要素材,结合已有的文献资料,对当地学生的学业成就状况有一个清晰的把握,同时对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描述性分析,从而为后继的研究奠定基础。

五、调查路线

1.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县(县教育局、木里中学、城关小学、康坞大寺)

2.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县李子坪乡(李子坪乡中心校)

3.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县芽祖乡(芽祖乡小学)

4.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县列瓦乡(列瓦小学)

5.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县瓦厂镇(瓦厂镇中学、乡政府)

6.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县固增乡(固增苗族乡小学、乡政府)

7.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县屋脚乡(屋脚乡中心校、乡政府、利家嘴)